重现经典Mac图案:一个怀旧的像素之旅

作者怀着对经典Mac黑白图案的热爱,从System 6系统磁盘中提取了38个原始8x8像素图案。这并非易事,他需要借助虚拟机、解压工具和DeRez命令行工具,最终将图案转换为.pbm格式,并制作成网站分享。这是一个充满怀旧情怀的项目,让我们重温Macintosh早期经典的像素艺术魅力。
作者怀着对经典Mac黑白图案的热爱,从System 6系统磁盘中提取了38个原始8x8像素图案。这并非易事,他需要借助虚拟机、解压工具和DeRez命令行工具,最终将图案转换为.pbm格式,并制作成网站分享。这是一个充满怀旧情怀的项目,让我们重温Macintosh早期经典的像素艺术魅力。
PolarSys B612是一款为飞机驾驶舱屏幕设计的易读开源字体家族。它由空中客车公司、ENAC和图卢兹大学III共同研发,旨在提升驾驶舱屏幕信息的可读性和舒适性。该字体注重字符间距最大化、字母基本形态的尊重以及字形和间距的协调统一。2012年,Intactile DESIGN公司设计了该字体的八种变体,并对所有字符进行了完整的提示处理。
本文探讨了小说章节划分及其演变的历史。从15世纪《亚瑟王之死》的章节划分并非马洛里本人所为,而是印刷商卡克斯顿的增补,这改变了文本的节奏和张力。文章追溯了章节演变的轨迹,从中古时期到18世纪,章节的功能从简单的文本分割发展到塑造叙事节奏和读者体验的复杂手段。作者分析了不同时期小说家对章节的运用,包括斯特恩、菲尔丁、艾奎亚诺和歌德等,揭示了章节形式与叙事策略、社会变迁以及读者主观体验之间的关系。最终,文章指出章节划分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对时间和叙事体验的深刻建构。
完成任务清单上的所有项目,感觉如何?仅仅完成目标并不足以衡量工作的成功。文章强调了用户体验中“感觉”的重要性。优秀的产品不仅满足功能需求,更能引发用户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喜悦、满足感等。只有当开发者真正融入用户视角,使用并体验产品,才能创造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这不仅仅是检查清单上的勾选,而是深入感受用户的情感连接。
作者怀旧起诺基亚经典字体Nokia Sans,尝试将其作为UI字体。虽然难以下载完整字体,作者最终找到并安装了各个字体变体。他发现Nokia Sans Wide版非常适合UI使用,清晰易读,极具特色而不花哨。作者分享了这一个人体验,并探讨了字体在不同系统和DPI下的表现,以及相关法律问题。
Are.na携手设计工作室Dinamo,推出定制字体Areal。Areal并非简单的Arial复制,而是基于其最早的互联网版本,重新绘制、重建的“复刻”。此次合作源于双方对设计的共同理念,以及对Arial字体历史与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Areal不仅在技术上进行了优化,更在暗黑模式下进行了适配,提升了用户体验。此次更新,如同对Are.na平台的一次“刷新”,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同时,融入时代元素与设计理念。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展现了60年代录音室的场景:两个蓝色的小精灵在控制室里忙碌。大的那个戴着歪斜的耳机,透过隔音玻璃平静地注视着录音棚里的乐手;小的那个则戴着圆形眼镜,坐在凳子上认真地调整磁带录音机的旋钮。温暖的真空管灯光,复杂的调音台,以及照片本身的颗粒感、柔和的焦距和褪色的暖色调,共同营造出浓厚的复古氛围,仿佛带你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充满音乐灵感的年代。
macOS 26 Tahoe Beta 7 中的实用工具应用图标设计引发了广泛批评。文章作者指出,新的图标设计使用了相同的扳手主题,显得懒惰且缺乏创意。图标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区域用于展示应用程序的实际用途,其余部分则被笨拙的扳手和螺栓占据。作者认为,这些图标不仅设计拙劣,而且缺乏细节,甚至重要的磁盘工具图标也只是简单的苹果logo。这预示着苹果设计水平的下降,如同矿井中的死去的金丝雀,暗示着更大的问题。
OKLCH是一种新的色彩模型,它旨在实现感知一致性。与传统的RGB和HSL不同,OKLCH更准确地反映了人眼对色彩的感知,使得色彩处理更加便捷。它基于OKLab颜色空间,使用亮度(Lightness)、彩度(Chroma)和色相(Hue)三个值来描述颜色。通过保持亮度值不变,仅改变色相,可以创建出视觉上统一的调色板;改变亮度值则可以创建出没有色相或饱和度漂移的各种颜色阴影。OKLCH在渐变、色彩空间支持和最大色度方面也具有优势,并得到现代浏览器的良好支持。作者还开发了一个名为oklch.fyi的工具,用于生成OKLCH调色板并进行颜色转换。
David Klein,一位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为环球航空公司(TWA)创作出辉煌海报的插画家和艺术家,他的作品至今仍令人惊叹。TWA是当时世界上最知名和最受尊敬的航空公司之一,曾率先雇佣非裔美国空乘人员,首推机上电影,并率先使用波音747“珍宝客机”。Klein在二战期间为军队绘制手册,战后移居纽约,并为百老汇剧院设计海报,但他最著名的作品还是那些充满时代气息的TWA旅行海报,这些海报至今仍被视为经典,完美地捕捉到了战后航空旅行的兴奋与热情。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名为C-Tubes的新技术,该技术利用扁平材料构建坚固、轻便的弯曲管状结构。这项技术通过巧妙的算法,将扁平条带弯曲并连接成复杂的3D形状,无需拉伸或褶皱。C-Tubes具有可持续性,减少材料浪费,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家具、照明、建筑和汽车设计等领域。这项突破有望革新设计和建筑行业,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探讨了艺术作品中重复与变化的模式如何带来审美愉悦。以卡耶博特的《雨中巴黎街景》为例,作者分析了画作中三角形、矩形等几何形状的重复与细微变化,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引发大脑的视觉满足感。文章还分析了李·弗里德兰德的摄影作品《阿尔伯克基,新墨西哥州》,以及罗尼·霍恩和奥蒙德·吉利的作品,论证了“相同但不同”的重复模式在不同艺术形式中如何产生视觉韵律,并引发欣赏者的审美愉悦。
本文介绍了作者Michael Walden复刻的Epson MX-80打印机字体。基于1980年代流行的Epson MX-80打印机,作者手动转换了字体数据,并新增了Windows-1252字符集的支持,最终提供了多种格式(.fon, .ttf, .otf, .woff, .woff2)的字体文件下载。这些字体可用于模拟复古打印效果,或在网页和文档中显示程序清单。
Geotoy是一个完全免费且开源的3D建模工具,由Casey Primozic开发。艺术家ameo利用Geotoy创作了一系列令人惊艳的3D模型,包括希尔伯特曲线、屋顶瓦片、寺庙、迷宫、弹簧、分形地形、环面结、蒲公英、电线、编织物、树根、球体、沙漏、鸟浴、四脚形混凝土构件、梯田浮岛、粘土碗、高级着色器道具、超椭圆多米诺骨牌和黑暗之魂风格的树木等。这些作品展现了Geotoy强大的建模能力和艺术家的无限创意。
True Pigment是一款开源数字绘画软件,其核心创新在于其双组分颜料画布。该画布通过存储颜料的光谱反射率和透射率来模拟真实颜料的混合,实现物理上准确的色彩混合,即使是透明和不透明颜料的混合也精准无比。软件还支持灵活的灯光设置、精确的色彩管理(包括sRGB、AdobeRGB 1998和D65 P3色彩空间),以及CMYK软校样功能。该软件由吴益明开发,采用GNU GPL v3或更高版本许可证授权个人使用。
80年代,喷绘艺术风靡一时。作者回忆起年少时渴望拥有喷枪,创作喜欢的乐队标志和T恤衫的梦想。虽然最终转向电脑设计,但他仍对80年代喷绘艺术中独特的铬金属效果、渐变过渡和速度线条念念不忘。如今,数字艺术虽能完美复制喷绘效果,却少了些许手工创作的真实感。作者表示希望有朝一日重拾喷枪,延续80年代的艺术风格。
一位设计师分享了多年来在设计项目中选择字体的经验。商业字体的质量和对独立字库的支持是其主要考量。然而,不同的字库授权条款复杂多样,给选择带来困难。文章探讨了理想的字体授权应具备的特性:清晰易懂的条款、方便共享的购物车、便捷的支付方式、灵活的定价模式以及允许字体子集化。作者认为,字库厂商需要在自身利益和客户需求之间取得平衡,才能创造更友好的合作关系。
笔绘图仪虽然在速度和精度上优于人手,但与喷墨打印机相比却慢得多,创作大型作品耗时巨大,且难以进行批量生产。多色绘制更是难题,更换笔或清洗画笔都需要人工干预,容易出现错位等问题。作者甚至为此设计了3D打印的笔架来解决对齐问题,但依然需要手动更换笔。与专业打印相比,笔绘图仪在分辨率和色彩表现上存在明显差距。
本文讲述了作者如何巧妙地利用有限空间,打造一个集音乐创作、游戏和办公于一体的多功能工作室。作者将设备细分为四个区域,充分考虑人体工程学和设备间的干扰。大型乐器占据了工作室后墙,而显示器则借助隐藏空间和可调节支架实现了灵活摆放。此外,作者还定制了飞行模拟器面板,并巧妙地隐藏了近700英尺的线缆,最终打造出一个高效且美观的工作空间。
米约高架桥并非简单的桥梁工程,而是建筑与工程的完美结合。它巧妙地解决了跨越塔恩河峡谷的难题,其纤细透明的斜拉索结构不仅具有优美的外观,更实现了经济高效的跨越。桥梁的建设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其高耸的桥塔和优美的曲线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景观的影响,堪称现代桥梁建筑的杰作。
丹麦摄影师Peter Funch在纽约42街与范德比尔特大道的拐角处,连续九年每天早上8:30到9:30进行拍摄,记录了通勤者的日常瞬间。他的作品《42nd and Vanderbilt》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人们在通勤过程中的细微变化与不变的习惯,引发人们对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细节的思考。这些照片捕捉到了人们在匆忙中的神情,从焦虑到平静,展现了都市生活中短暂的孤独与喧嚣的交织。
本文讲述了摄影师为其摄影集《我的最后晚餐》拍摄名厨安东尼·波登肖像的幕后故事。从紧张的准备到拍摄过程中的意外,再到最终照片的成功和波登本人对照片的评价,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两人之间的友谊和对艺术的共同追求,以及照片背后复杂的情感和意义。最终,一张波登怀抱女儿的照片成为两人友谊的见证,也体现了摄影作品的永恒魅力。
Pooja Saxena历时十年,深入印度各地,记录下丰富的街头书写艺术。她发现,这种艺术并非仅仅是色彩艳丽的招牌,而是包含了金属丝带字、马赛克和木雕等多种形式,以及丰富的地域特色。她走访了众多艺术家,例如德里老城区的Mohanlal Sihani,了解到艺术家们如何在信任的基础上创作,并赋予城市独特的视觉标识。通过对字体设计视角的解读,Saxena揭示了传统印刷技术对街头书写的影响,并赞赏了艺术家们在有限空间内展现出的创造力和对多语言书写的巧妙处理。她的作品不仅是一部视觉盛宴,更是一部对印度街头文化深刻的解读。
作者痛斥现代智能设备的过度噪音提示。从汽车的低油量警报到洗衣机的按键音效,再到婴儿监护器的启动声,这些噪音不仅扰人清梦,还存在安全隐患(例如,汽车警报在高速行驶时令人分心)。作者呼吁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优先考虑用户的需求,减少不必要的噪音干扰,并以其家中的洗碗机、冰箱和电子书阅读器为例,说明安静的设计也是可行的。
2017年,作者重回Ludo Studio,参与制作2D动画。期间,他受邀担任儿童动画片《蓝猫》的美术总监,成为澳大利亚最年轻的动画总监。导演对布里斯班充满热爱,希望通过动画展现其独特的城市魅力。设计初期,团队结合布里斯班的自然美景和动画设计原则,最终打造出这部备受好评的动画片。
环球影业标志中旋转地球和星光的制作过程,堪称一部光影魔术史诗。艺术指导Alexander Golitzen巧妙运用亚克力板、磷光涂层和多重曝光等技术,历时半年,最终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旋转的星星由薄亚克力板制成,并用特殊的锌硫化物涂层增强反射效果,通过多光源和精细的摄像机设置拍摄。地球则使用了双层设计,内层涂有磷光涂层,外层则为黑色抛光球体,并安装了公司标志。通过投影、多重曝光等技术,最终完成了标志的制作。这个标志的创意也启发了后来电影《地球超人》中“Interociter”装置的设计。
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很少有人会打印并装裱智能手机照片?本文揭示了其中的原因。通过对比iPhone照片和专业相机照片,作者指出iPhone相机在处理照片时存在明显的缺陷:鱼眼镜头导致图像畸变,尤其体现在人物的肢体和面部特征上;为了增强亮度,iPhone进行大量的计算处理,反而破坏了重要的面部细节和阴影;背景虚化效果也远不如专业相机自然。总而言之,iPhone照片虽然方便快捷,但在细节和真实感方面无法与专业相机媲美,因此不适合打印和装裱。
Truchet瓷砖,一种由简单几何图案组成的方块,却能创造出复杂而迷人的视觉效果。早在1704年就被Sébastien Truchet首次描述,如今被广泛应用于信息可视化和图形设计。通过改变瓷砖的排列方向,可以生成各种图案,甚至可以用来构建迷宫。其简单的代码实现也令人惊叹,短短一行代码就能生成无限的图案组合,展现了简洁之美与无限可能性,堪称程序艺术的典范。
本文探讨了打印图片分辨率的最佳实践。传统观点认为300PPI就足够,但作者认为这忽略了观看距离和人眼分辨率。文章通过公式计算,结合实际案例,说明了如何根据观看距离计算合适的PPI,并指出在现代高分辨率相机时代,更高的PPI才能充分利用镜头优势,获得最佳打印效果。最终,作者建议读者通过实验测定自身眼睛的分辨率,以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打印设置。
作者计划用CNC和单张胶合板制作一张床架,并为此探索了多种设计方案和软件。他尝试了Autodesk Inventor,但发现其对于2D切割设计不够高效。文章比较了多个2D设计软件,包括Cuttle、FlatFab、Kyub等,并讨论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作者最终考虑使用参数化CSG方法进行设计,并分享了使用Clojure Zippers改进代码CAD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