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学?塔尔图大学研究:过度依赖AI可能损害学习效果

塔尔图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学生过度依赖AI工具,例如ChatGPT,可能会降低他们的学习成绩。研究人员调查了231名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发现频繁使用AI工具来解决编程问题与较低的学业成绩相关。研究指出,AI应作为学习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学习本身的捷径,学生需要指导来正确使用AI工具,避免过度依赖而影响关键技能的培养。
阅读更多
塔尔图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学生过度依赖AI工具,例如ChatGPT,可能会降低他们的学习成绩。研究人员调查了231名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发现频繁使用AI工具来解决编程问题与较低的学业成绩相关。研究指出,AI应作为学习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学习本身的捷径,学生需要指导来正确使用AI工具,避免过度依赖而影响关键技能的培养。
阅读更多
南安普顿大学和微软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空芯光纤,其在1550nm波长下的损耗低至0.091 dB/km,比传统石英光纤低得多,传输速度提升45%。这项突破利用先进建模技术最小化了光损耗,有望实现更长距离的无放大传输,并推动数据通信技术的飞跃。
阅读更多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成功地将量子网络从实验室带到了商用光纤上,利用现有的互联网协议(IP)传输量子信号。他们研发的Q芯片可以协调量子和经典数据,并利用标准的互联网数据包传输方式进行传输,克服了量子信号易受干扰的难题。这项突破为构建量子互联网奠定了基础,有望带来更快速、更节能的AI以及新药物和材料的设计等变革性进展。
阅读更多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职场中过度使用专业术语会损害员工的信息处理能力,导致负面情绪和信心下降,从而降低团队协作和信息共享的意愿。研究发现,年龄差异也影响了员工对专业术语的反应,老年员工虽然更难理解,但更倾向于寻求帮助;而年轻员工则更容易因此而沉默不语。研究人员建议,为了提高团队效率和员工士气,应尽量减少使用专业术语,确保沟通顺畅。
阅读更多
一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发现,人类语言存在一个普遍的1.6秒的节奏单元——语调单位。研究人员分析了48种语言的650多份录音,发现无论语言种类如何,人们都会以这种节奏划分语音。这种节奏并非文化产物,而是根植于人类认知和生物学机制,与大脑活动中与记忆、注意力和意志行为相关的模式相符。该研究有助于改进AI语音、治疗言语障碍以及深入了解神经功能。
阅读更多
悉尼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罗塞塔石碑”编码(GKP码),在单个镱离子中实现了纠错的量子逻辑门。这项突破性进展利用离子的自然振动来编码和操纵逻辑量子比特,显著减少了构建量子计算机所需的物理量子比特数量,为大规模量子信息处理铺平了道路。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物理》杂志上,标志着量子计算硬件效率的重大提升。
阅读更多
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太赫兹波调制器,利用石墨烯作为可调电容,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动态范围和速度。该设备通过在超材料谐振器中嵌入纳米级石墨烯片,有效地控制太赫兹波,调制深度超过99.99%,速度达到30MHz。这项突破有望推动太赫兹通信、成像和传感等领域的技术进步,为超越5G和6G的下一代通信系统奠定基础。
阅读更多
堪萨斯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公开的航空影像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开发了一种高精度、低成本的草原植被分类系统。该系统能够以97%的准确率区分草地、灌木和树木,并已被用于监测大平原地区木本植物的快速蔓延。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管理草原生态系统,还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并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例如牲畜承载能力评估和火灾风险评估。
阅读更多
墨尔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受到光合作用的启发,开发出一种新型光催化剂,能够利用可见光从多光子吸收能量,驱动能量需求高的化学反应。这项技术利用简单的烯烃和胺类化合物作为原料,在温和条件下合成复杂的分子,例如抗组胺药。该方法比传统方法更环保、更安全,具有工业化应用潜力,为绿色化学开辟了新途径。
阅读更多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室温下利用光镊技术,成功地将三个纳米玻璃球悬浮起来,并将其运动的92%归因于量子物理。这打破了以往需要极低温才能观测量子效应的限制,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纯度量子态。这项研究成果为量子传感器的研发带来了突破性进展,未来有望应用于医学成像、高精度导航等领域。
阅读更多
一项研究揭示了“透明度悖论”:虽然科学的透明度有助于建立公众信任,但当透明地揭示坏消息(例如利益冲突或实验失败)时,反而会降低信任度。研究人员认为,问题根源在于公众对科学的过度理想化。解决方法并非掩盖坏消息,而是通过科学教育和传播,让公众了解科学的真实面貌,即科学并非完美无缺,科学家也会犯错,从而建立更现实的期望,提升公众对科学的信任。
阅读更多
中国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利用光而非声音进行录音的低成本视觉麦克风。该系统利用单像素成像技术,通过捕捉声波引起的物体表面微小振动来重建音频信号。与传统麦克风相比,该技术无需声音传输,仅需光线即可工作,成本更低,适用场景更广,例如透过玻璃窗对话。研究人员已成功重建了中文、英文数字发音以及贝多芬《致爱丽丝》片段的音频,展现了其在环境监测、安全和工业诊断等领域的巨大潜力。
阅读更多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宇宙空洞中,这可以解释宇宙膨胀速度差异的“哈勃张力”问题。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早期宇宙的“声音”(重子声波震荡)发现,宇宙局部区域的物质密度比平均值低约20%。这种低密度区域会使宇宙看起来膨胀得更快,这与观测结果相符。研究结果表明,包含局部空洞的宇宙模型比不包含空洞的模型更符合观测数据,为解决宇宙学中的一个长期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阅读更多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大约3000年前,水稻种植技术从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但并未立即改变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尽管水稻和小麦同时传入,但考古证据表明,小麦并未像在韩国那样成为日本人的主要食物。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古代陶器残留物和植物遗骸,发现鱼类仍然是日本人的主要食物来源,这表明即使引进了新的农作物,饮食文化也具有强大的韧性,可以抵御重大技术变革的影响。
阅读更多
NASA的朱诺号探测器在执行第57次近距离飞掠木星时,其JunoCam相机因辐射损坏而几乎报废。工程师们通过一项名为“退火”的技术,远程修复了相机。该技术通过加热相机来减少材料缺陷,最终在木星探测器飞掠木卫一之前成功修复了相机,拍摄到了木卫一北极地区的清晰图像,展现了其表面壮观的火山地貌。这次修复不仅挽救了JunoCam,也为未来航天器抗辐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阅读更多
英国研究人员报告称,利用来自三人的DNA的实验技术,成功帮助22对夫妇避免将毁灭性的罕见线粒体疾病遗传给后代,并诞生了八个健康的婴儿。这项技术通过将母亲卵子的细胞核DNA转移到捐献者健康线粒体的卵子中,有效避免了线粒体DNA突变导致的疾病。虽然一个婴儿的线粒体DNA略高于预期,但这不足以引发疾病。这项技术目前仅在英国和澳大利亚获得批准,为线粒体疾病患者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阅读更多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早期太阳系中一颗恒星的飞掠事件,塑造了海王星外天体(TNO)奇特的轨道和颜色分布。科学家们通过超级计算机模拟,模拟了一颗0.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飞掠太阳系原行星盘的过程,成功再现了TNO的螺旋臂状分布、轨道特征及其红到灰色的颜色梯度。模拟结果表明,颜色与轨道倾角相关,红色天体主要位于低倾角轨道,而绿色到蓝色天体则占据高倾角轨道。这项研究为早期太阳系中恒星飞掠事件提供了新的证据,并为未来韦拉·鲁宾天文台的观测提供了预测,有望加深我们对太阳系形成的理解。
阅读更多
科学家利用跨大西洋海底光缆,无需干扰其原有功能,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仪器,通过监测光信号的微小变化来测量海水温度和压力。该仪器利用光缆中每隔50-100公里设置的重复器反射的光信号,测量光信号传输时间的变化,从而推断出水温、潮汐等信息。这项突破性研究为更经济高效地监测海洋环境提供了新途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海洋环流、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如海啸)。
阅读更多
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创新的两步法系统,利用可持续能源的电力,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塑料。该系统首先通过电化学反应将CO2转化为乙烯和一氧化碳,然后将这些气体导入第二个催化循环,生成具有高强度和耐热性的聚酮塑料。这项突破有望为塑料生产提供一种更环保、更可持续的途径,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虽然该系统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但其高浓度产物(11%乙烯和14%一氧化碳)和对杂质的耐受性,展现了其巨大的应用潜力。
阅读更多
一项新的研究利用放射性碳测年法重新审视了复活节岛(Rapa Nui)的文化发展。研究挑战了复活节岛在早期定居后与世隔绝的传统观点,发现其与其他玻利尼西亚岛屿之间存在持续的互动和文化交流。研究人员发现,虽然玻利尼西亚的早期定居是从西向东扩展的,但复杂的仪式场所——玛莱(marae)——的出现却起源于复活节岛,之后才向西传播。这表明,文化交流并非单向的,复活节岛也对其他岛屿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其社会结构和大型纪念性建筑的兴起也反映了这种复杂的互动网络。
阅读更多
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机器学习,对人类在各种游戏中做出的策略性决策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一个经过人类决策训练的深度神经网络能够以高精度预测玩家的策略选择。更重要的是,结合经典行为模型和神经网络的混合模型,比单纯的神经网络模型更能准确捕捉人类行为,尤其是在游戏复杂度方面,揭示了人们在简单游戏中行为更可预测,而在复杂游戏中则更不理性。该研究为理解人类决策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设计引导人们做出更理性决策的行为科学干预措施奠定了基础。
阅读更多
慕尼黑大学的研究人员与巴格达大学合作,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成功破译并复原了一首失落千年的巴比伦赞歌。这首刻在泥板上的赞歌,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古代巴比伦城的繁荣景象,以及其居民的生活,特别是女性祭司的角色,为我们了解古代城市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新视角。该发现基于对数千块泥板的数字化和AI比对,不仅复原了赞歌,还揭示了其在当时广泛流传的事实。
阅读更多
科学家首次实时观测到海底巨型断层带释放构造压力的慢滑地震。该地震发生在日本南海海槽,像“减震器”一样沿着海啸生成断层缓慢释放压力。得益于深海钻孔传感器,研究人员捕捉到2015年和2020年的两次慢滑事件,每次持续数周,沿断层移动数十公里。研究表明,这些慢滑地震发生在流体压力异常高的区域,证实了流体是慢滑地震的关键因素。这一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构造活动,并评估诸如美国西北部卡斯卡迪亚断层的风险,该断层缺乏类似的“减震器”机制,可能面临更大的地震海啸威胁。
阅读更多
美国蜜蜂数量锐减,严重威胁农业生产。Beewise公司研发的AI智能蜂箱BeeHome,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实时监测蜂群健康状况,自动进行疾病治疗和环境调节,显著降低蜂群死亡率。BeeHome已在美国广泛应用,并获得了巨额投资,有望彻底改变养蜂业,保障全球粮食安全。
阅读更多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牙刷形状的超声波探头,可以更轻松、更舒适地检查牙龈疾病。该设备在动物组织上的测试结果与手动探针相似。这款小型设备可以更容易地接触到后牙,并且能够产生高质量的牙龈和牙齿图像,克服了传统超声探头尺寸大和分辨率低的缺点。这为牙龈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更舒适、更有效的方案。
阅读更多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大约5万年前,人类开始大规模使用火,这比此前认为的时间要早得多。这项研究分析了东海30万年前的沉积物岩芯,发现了大量燃烧植物残留物,表明当时火的使用频率显著增加。这一发现与欧洲、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区类似的发现相吻合,表明当时全球范围内人类对火的利用都显著增强。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大规模用火与智人迁徙、人口密度增加以及对火的依赖性增强有关,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碳循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了气候模型对过去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低估。
阅读更多